3個跨校學系、100多位大二同學,完成社會發展與追求獲利並重的新思潮企管學分。這堂在真實世界進行的社群商務課,學生要24小時盯著社群媒體的貼文與追蹤者留言,授課老師得半夜討論備課與每周主題,對老師與學生來說,都是「沒有下課時間的管理課」。
2018-2018-06-20 12:43聯合報 記者黃昭勇╱即時報導
3個跨校學系、100多位大二同學,完成社會發展與追求獲利並重的新思潮企管學分。這堂在真實世界進行的社群商務課,學生要24小時盯著社群媒體的貼文與追蹤者留言,授課老師得半夜討論備課與每周主題,對老師與學生來說,都是「沒有下課時間的管理課」。
這是由高雄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副教授林杏子、嘉義大學數位學習設計與管理學系教授朱彩馨與靜宜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副教授楊子青,在校園透過電子商務競賽的實際授課。課程已有十多年,但這一學年,新加入社會的元素,與社會企業—NPO Channel共同舉辦2018「1 for one挺好」校園社群商務競賽。
6月16日,端午連假第一天,台中、嘉義與高雄百多位師生齊聚時晴時雨的高雄大學舉辦成果發表會。3校同學組成了近30支競賽隊伍,經歷連續10周績戰報的提醒,跨校際的競賽,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學習並不孤單,兼顧社會性與獲利性的新企管思維,正是世界的潮流。
從把企業社會責任(CSR)跟商品訊息結合在一起,如何從校園所在地出發展開社群商務競賽,以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跟我有什麼關係,學生透過影片、社群貼文到最終上台簡報,將新思潮企管的學習成果,實戰應用在商務競賽上。
10周的學習與競賽,學生並不只是在社群媒體上貼文,不少同學進行跨校際的合作銷售,共同製作影音素材;也有同學在學校擺攤、去黃昏市場街訪,在學校貼海報、發傳單,更有參賽隊伍發揮銷售創意,搭配飲料銷售,或者是將總價較高的商品拆開零售等等。
最終統計,由高雄大學的「津呷某干蛋」隊,拿下「整體營業績效獎」。學生透過暖心影片、情感貼文與真人試吃的紀錄影片,真實傳遞NPO Channel平台上良善好商品的價值。此外,團隊也在高大的校園網絡上廣為宣傳,並針對有廚房的師長與沒廚房的學生兩大族群設定銷售策略。
嘉義大學的「原植」隊,同時獲得「Facebook媒體社群經營金獎」與「內容設計媒體社群金獎」。學生透過人物角色的設定,發展出「週末小劇場」,並同時提供手繪劇情漫畫與動態影音,吸引目光。
朱彩馨指出,這門課是少數有真正實作經驗學習的課,過去10年著重在讓學生學習增加營收、創造消費,但對於過程是否為良善的循環,並沒有多做探討。她說,這一學年將社會實踐導入公益、永續的概念,同學透過社會參與,進而了解社會責任。
3個老師,不斷思考在大學的教學場域還可以做些什麼?
朱彩馨引用一個公式指出,1增加或減少00.1的效果是,1.01的365次方是37.78,但0.99的365次方卻是趨近於零。她說,這堂課就是希望推動增加那0.01,讓管院學生在學習企業獲利之餘,也可以思考如何讓大家一起進步,10年下來可以影響500位學生,受影響的學生再擴散到他日常生活的參與者,成為社會的另一股力量。
林杏子分析,現在談電子商務(EC)已經有點傳統,現在要談的是社交商務,是要把人的互動與利潤的追求放在一起思考。她認為,大學教授的角色就是要啟動學生與所在地的連結,引導同學了解商業不是只有錢而已,更重要的是社會、責任、人文、地球等等的環境元素。
林杏子在成果發表會上,也鼓勵參賽的同學,將一整個學年的學習與行動,重新梳理出與不同世代共好的意義,參加由聯合報系主辦的「2018#願景工程Action」校園影音甄選活動,讓學習的成果可以有更大的擴散效應,共同將「那增加的0.1」的影響力延續下去。
NPO Channel創辦人張幼霖,不僅實際參與3校的教學備課討論,更提供參賽同學,以商品銷售10%的金額作為獎助學金。他表示,過去的校園電子商務競賽只做到兩件事:商品設計與商業運作,2018年新加入社會的元素,同學必須更深入了解產品與社會意涵。
他認為,參賽同學已超過商業設計標準,將設計、商業、社會融會學習,成為新的核心三元素。
高雄大學副校長連興隆則表示,他自己也在重新當學生,學習設計思考,學習同理心的重要。他說,這次的電子商務競賽課程把社會需求的元素加進去,課程中還帶入SDGs,這對同學來說,是學習一種在國際對話、跨國交流的議題上的共同語言。
2018#願景工程Action~校園影音甄選活動,自7月1日起開放報名,歡迎大專院校同學將自己的熱血行動、服務學習等成果製作成短影音,就有機會擴大影響力,並獲得最高10萬元的獎金。詳細資訊請見活動官網。
新聞來源連結https://udn.com/news/story/7240/3208352
NPOchannel所提供的平台,輕鬆獲得公益團體的資訊,整合國內數十家公益團體所推動的勸募專案,詳細地公佈每一個勸募專案的需求分配制度。無論是替受贈者募集資源,或是保障捐款人的權益,我們相信藉由公益交流平台,公益組織 可以更明確地服務社會大眾。